李偉波(1924-2007)畢業(yè)于燕京大學和伊斯曼音樂學院,是中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。他創(chuàng)新了中國民族傳統(tǒng)聲樂藝術,為推動中國傳統(tǒng)聲樂藝術向現(xiàn)代和當代聲樂藝術的轉(zhuǎn)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李偉波翻譯了許多外國聲樂理論,培養(yǎng)了大量優(yōu)秀的聲樂家,促進了中國聲樂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聲樂教育家李偉波的聲樂貢獻:
一、李維渤藝術成長歷程
李偉波出生在北平燕京大學的一個教授家庭。在去美國留學之前,李偉波在燕京大學長大,人文氛圍濃厚,學術氛圍自由。李偉波的父母有很高的文化水平。他的父親是美國文學博士,回國后在燕京大學任教。李偉波的母親是一名鋼琴教師,她啟發(fā)了李偉波的藝術發(fā)展。在父母的理解、支持和燕京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的影響下,李偉波從小就播下了熱愛音樂文學的種子。
在父母的支持下,李維波開始跟隨外國聲樂老師在中學學習聲樂。李維波跟隨的聲樂老師是霍爾瓦特(Horvath)夫人,范天祥(Wiant)夫人羅伯特伯勒斯(Robert Bowlus)、阿瑟·克拉夫特(Arthur Kraft)。李偉波跟隨這些著名的外國聲樂老師在中學的聲樂學習,為他未來聲樂的發(fā)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1943年,李偉波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被燕京大學西班牙語系錄取。在這次學習中,李偉波無法放棄對音樂的熱愛,他仍然堅持學習聲樂。作為燕京大學西班牙語系的一名學生,李偉波的學習任務非常繁重。除了完成這些繁重的學術任務外,李偉波還在北平聯(lián)合圣樂團和燕京大學合唱團擔任男性低音獨唱,表演曲目包括彌賽亞、《創(chuàng)世紀》、《受難曲》等,在當時的環(huán)境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,也為李維渤出國專攻聲樂學習打下了基礎。
1948年,李偉波從燕京大學畢業(yè)。獲得英語系文學學士學位后,他仍然熱愛聲樂演唱。為了進一步追求聲樂藝術,李偉波選擇了赴美留學。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,中國掀起了赴美留學的熱潮。李偉波成功考入俄羅斯衛(wèi)生斯理大學音樂系聲樂專業(yè)。1951年獲得俄羅斯衛(wèi)生斯理大學音樂學士學位后,李偉波繼續(xù)在美國學習。1952年,他獲得了伊斯曼音樂學院音樂碩士學位,并獲得了“金鑰匙”學生獎。李偉波也是美國Pi Kapa Lambda榮譽音樂學會會員,這在當時的留學生中尤為突出。
李偉波在燕京大學學習的西方語言專業(yè),以及他在美國學習時的語言環(huán)境,以及他在西方文獻中積累的外語知識,為李偉波未來翻譯外國聲樂理論提供了語言基礎。
在中央電視臺的《音樂人生》欄目中,有一個節(jié)目是《聲樂教育家李維渤》。在這次采訪中,李維渤回憶起自己在美國學習的時光,提到了自己在美國學習的經(jīng)歷和感受。他指出,國內(nèi)的學習方法與國外的學習方法有很大的不同。在國外的教學課上,研究生通常有課堂上要學習的講義或大綱。上課前,學生需要花大量時間在圖書館查找信息,熟悉和準備即將到來的課堂上學習的內(nèi)容,對課堂上要學習的內(nèi)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,找出準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疑問。課堂是根據(jù)課前準備,向老師提出學生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問題,課堂內(nèi)容和課堂討論,由老師和學生或?qū)W生討論某個問題的一些觀點。這種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獲很多,達到很好的學習和教學效果。然而,在國內(nèi)教育課堂上并沒有取得如此好的效果,當時國內(nèi)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為中心,教師主導教學,學生聽單一模式,未能發(fā)揮學生的主觀主動性,也未能調(diào)動學生的學習熱情,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結(jié)束后,中國學生渴望在美國學習,并開始了戰(zhàn)后在美國學習的熱潮。“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優(yōu)秀人才離開,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和遺憾?!盵1]然而,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,李偉波堅決選擇了回家。他說:“當時的國際學生與今天的學生不同,這不是愛國主義的表現(xiàn)?!盵2]
二、李維渤的演唱成就
1953年,李偉波從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畢業(yè)后,渴望回國近一個月,經(jīng)過多次曲折,終于回到了祖國。20世紀50年代,中國的工業(yè)發(fā)展非常迅速,聲樂事業(yè)也有所改善?;貒螅顐ゲㄔ谥醒雽嶒灨鑴≡海ìF(xiàn)中央歌劇院)工作,擔任聲樂教師、獨唱演員和歌劇藝術委員會委員,回國后開始了他的聲樂事業(yè)。
1956年,李維渤參加了新中國排練的第一部西方歌劇《茶花女》,因此一舉成名。李維波原本不在《茶花女》首演的人員名單之內(nèi),而是因為蘇聯(lián)聲樂老師吉明彩娃對原演員不滿意,讓臨近演出時在臺下觀看的人員試演。李維渤是觀眾中的觀察者之一。由于觀看了幾場《茶花女》的表演,李衛(wèi)波對歌劇中的歌唱技巧、人物和表現(xiàn)力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。參加試演后,蘇聯(lián)專家讓李維渤參加了《茶花女》在中國的首演。1956年12月24日,第一部由中國人排練的歌劇《茶花女》上演,前所未有的成功為新中國歌劇的發(fā)展史翻開了新的一頁,參加演出的李偉波一舉成名。在接下來的七年里,李維渤多次參加中央實驗歌劇院多部歌劇的演出,如《蝴蝶夫人》、《兩個女紅軍》、作為《暴風雨》等歌劇的主角,他跟隨中央實驗歌劇院出國演出,成為中央實驗歌劇院不可或缺的聲樂歌劇演員。